极品国产精品正在播放|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|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完整版|欧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|午夜自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|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齐齐|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|成人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6
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旅游 > 人文地理

從安龍走出個張之洞

2012-03-14來源:新華網(wǎng) 作者:

 ◎核心提示

    張之洞從小喝的盤江水,吃的安龍糧,在安龍土地上接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一段教育。

    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,恰恰是從黔西南州安龍這塊土地上走出去的。這樣,從安龍通往外界的一條長長的山路,如同一條臍帶,把他與黔西南這一母體連結起來。這也注定了張之洞與安龍這塊土地和這里的人民,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,一生無法割舍。

    從這一點看,是我們偏僻的不起眼的安龍,造就了中國的了不起的張之洞。

張之洞晚年照片

 

    之洞愛荷花 安龍重鄉(xiāng)情    

    在黔西南州,張之洞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歷史人物。在他視為第二故鄉(xiāng)的原興義府城所在地安龍,其名字更是家喻戶曉,為人津津樂道。

    在招提邊,當?shù)厝藭钢鴿M池綻放的荷花說:“160多年前,張之洞經(jīng)常隨同父親到這里來觀荷賞荷。”

    游覽金星山,導游員會指著半山亭向游客介紹:“這就是張之洞11歲時一氣寫出《半山亭記》的地方!”

    參觀十八先生墓時,熟悉當?shù)貧v史的人們會猛然想起:為憑吊十八先生,張之洞也寫下過許多精彩的文字。

    可見,安龍與張之洞,已經(jīng)結下不解之緣。也可以這么說,張之洞作為一個事實上的安龍人,已經(jīng)被歷史牢牢地釘在黔西南安龍這塊土地上。

    張之洞從小喝的盤江水,吃的安龍糧,在安龍土地上接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一段教育。以后,他便沿著黔西南的山路走向外面的世界,走出一片錦繡前程——

    16歲回原籍參加順天府鄉(xiāng)試,考取第一名舉人;27歲入京會試及殿試,躋身一甲第三名進士(探花),隨即被授予翰林院編修。后來歷任山西巡撫、兩廣總督、湖廣總督,晚年擢升體仁閣大學士、軍機大臣、兼管學部大臣。在清末的政治舞臺上,他位高權重,聲名顯赫,與曾國蕃、左宗棠、李鴻章一起同為晚清四大名臣。

    在專家們的眼里,他是近代中國的實業(yè)巨頭,清末洋務派領袖,近代中國教育家。

    國內外的許多偉人和名人,對他也有很高的評價。

    孫中山先生說過:“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。”

    毛澤東這樣評價他:“提起中國民族工業(yè)……重工業(yè),不能忘記張之洞。”

    美國著名學者威廉·艾爾斯說:“在張之洞的一生中,中國教育的形態(tài)發(fā)生了根本性變化,對此,他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。”

    我們感到欣慰的是,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,恰恰是從黔西南州安龍這塊土地上走出去的。這樣,從安龍通往外界的一條長長的山路,如同一條臍帶,把他與黔西南這一母體連結起來。這也注定了張之洞與安龍這塊土地及這里的人民,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,一生無法割舍。

    尤其需要強調的是,張之洞隨父在安龍生活和苦讀的十余年(1841年到1852年),正是“盤江八屬”地區(qū)相對穩(wěn)定、平和的時期。也可以這樣說,他的少年時代,是在春風麗日、荷花飄香的環(huán)境中度過的。他聰慧好學,在安龍的土地上吮吸著知識的乳汁,暢聞著彌漫的荷香,感受著淳厚的鄉(xiāng)情,體察著民間的疾苦,預測著漸來的山雨……正是身邊開放的社會環(huán)境和廣泛的早期教育,形成了他不斷擴大的文化視野,造就了他“以天下為己任”的遠大抱負,影響了他未來的許多政治主張。從這一點看,是我們偏僻的不起眼的安龍,造就了中國的了不起的張之洞!  
 

 

半山亭邊的張之洞父子雕塑

 

    一代名知府 政績即教育     

    1837年(道光十七年)9月2日,張之洞在貴陽六洞橋邊呱呱墜地。

    1841年(道光二十一年),張锳調任興義知府。3歲多的張之洞拉著父親張锳的衣襟,爬山涉水來到興義府城安龍。

    張锳是直隸南皮人。1826年(道光六年)入黔,歷任清平、安化、貴筑、威寧等地知縣,后升任黎平府知府。他出身寒微,經(jīng)歷坎坷,頗知民間疾苦和政治流弊。在上述各地任職期間,廉潔剛正,治盜安民,積谷賑災,辦學育才,按《貴州通志》上的說法,為人“剛介鯁直,不阿上司,”可以說在清代的貴州,是堪比胡林翼的“一代名知府。”

    人們常說: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個老師。張锳是士子出身,出任興義知府后,特別講究“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”來到安龍十三年,盡心盡力地為當?shù)匕傩辙k了不少好事、實事。有這樣一位知府作父親,其有口皆碑的政績,對少年張之洞來說,自然是最好的、最直觀的教育。

    那么,張之洞從父親身上,看到和學到了什么呢?

    一是上任頭一年,重修興義府試院。張锳見舊試院遠在城外,破爛不堪,加上生童往來辛苦,便與府屬各州縣商議,就近擇地另建新試院。他自捐白銀1000兩,各地集資30800兩,組織工匠加快建設,第二年底便建成。新試院規(guī)模宏大,布局精巧,共有房舍209間,僅魁星閣后面兩側的號舍,就可坐千余人。不少外地官吏參觀后,贊不絕口,稱其“甲于天下。”

    二是高度關心教育,注重培養(yǎng)人才。新試院建成后,張锳又籌銀1500兩,擴建珠泉書院。還撥出一部分公田出租,用租金解決學生的燈火費、試卷費和教師聘用費,深受當?shù)匕傩辗Q贊。

    張锳為讀書人“添燈油勸學”的故事,也很讓人感動。相傳在道光年間的安龍城,每天夜里到了交更的時候,就有兩個差役從知府衙門中走出來,前面的一個提著燈籠,后面的一個挑著桐油簍,沿著大街小巷游走,只要見到哪戶人家亮著燈光,并有讀書聲,兩人便會停下來,高唱一聲:“府臺大人給相公添油啰!”等讀書人開門后,后面的一個差役便放下油簍,取出油筒,再從油簍中舀出清亮的桐油,倒進這個讀書人的燈盞里,并補上一句:“府臺大人祝相公讀書用功,獲取功名。”隨即又向另一戶亮著燈光、有讀書聲的人家走去。就這樣,每晚給安龍城里的讀書人添燈油,張锳前后堅持了13年,不管天晴下雨,夜夜如此。當?shù)匕傩斩贾,這是知府張锳對讀書人的厚愛、關照,于是更加發(fā)奮學習。這以后,安龍不斷有人參加府試、鄉(xiāng)試和會試,其中景其浚,在1852年(咸豐二年)還考中進士,先后充任順天鄉(xiāng)試同考官,陜甘、河南、安徽三地學政,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。

    三是修筑安龍城至南盤江邊坡腳的驛路。張锳見這條通往廣西的石路,險狹崎嶇,人馬難行,于是倡議捐銀2000余兩,雇工進行擴修。兩年后,道路建好,可直通廣州。

    四是捐俸銀1000余兩,增建義倉一座,解決倉儲不夠的難題,四年間儲備稻谷達2萬多石。

    五是見招堤年久失修,張锳帶領民眾,將大堤加高五尺。同時又擴建荷池,種植荷花,還籌資在金星山上新建一座半山亭。其實,早在張锳任興義知府的144年前,招堤就已存在,但僅僅是一項單純的水利設施,張锳帶人大面積種植荷花后,這里才真正形成一個風景區(qū)。“招堤十里荷花”勝景的打造,張锳功不可沒!

    六是改建“十八先生祠。”十八先生的高風亮節(jié),常為張锳所仰慕。為此,他決定改建“十八先生祠”,建成后,有祠門、敬業(yè)堂、流芳亭、懷清亭、享堂、正祠、多節(jié)亭、凈香池等,形成一組規(guī)模宏大的建筑群。

    七是嘔心瀝血十三年,主持纂修《興義府志》。張锳是一個責任感和使命感都極強的官員,出于對興義府屬各州縣的熱愛,他立志要為當?shù)厝肆粝乱徊磕玫贸鍪值闹緯。為?jié)省經(jīng)費,他不搞捐資,先發(fā)動各州縣士子名人廣征資料,查閱藏書上萬卷,采訪父老數(shù)百人。后又聘請江蘇學者朱逢甲、湖南著名修志家鄒漢勛前來協(xié)修,終將74卷、100余萬字的《興義府志》完成。不料后來無經(jīng)費了,張锳只好又捐出俸銀2000余兩付印成冊。他在該志序中寫道:“甚矣其難也,锳之心力瘁于此書矣!”可以告慰他的是,幾十年后,大學者梁啟超先生將值得稱道的清代方志列舉了104部,其中就包括《興義府志》。如此看來,《興義府志》也稱得上是一部全國名志了。

    “家父作楷模,兒輩盡效之。”張锳的以上政績,件件眾口稱道,是一種無聲的教育,影響著張之洞幼小的心靈,使他從小便知道:只有像父親那樣為百姓多辦好事、實事,自己今后才能無愧地走向外面的世界,去干出一番大事業(yè)! 
 

聲明: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(ldqxnw@163.com),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,謝謝!

我要評論

共有0條評論

熱文排行

24小時 一周 一月

從安龍走出個張之洞

新華網(wǎng) | 2012-03-14 | 

 ◎核心提示

    張之洞從小喝的盤江水,吃的安龍糧,在安龍土地上接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一段教育。

    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,恰恰是從黔西南州安龍這塊土地上走出去的。這樣,從安龍通往外界的一條長長的山路,如同一條臍帶,把他與黔西南這一母體連結起來。這也注定了張之洞與安龍這塊土地和這里的人民,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,一生無法割舍。

    從這一點看,是我們偏僻的不起眼的安龍,造就了中國的了不起的張之洞。

張之洞晚年照片

 

    之洞愛荷花 安龍重鄉(xiāng)情    

    在黔西南州,張之洞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歷史人物。在他視為第二故鄉(xiāng)的原興義府城所在地安龍,其名字更是家喻戶曉,為人津津樂道。

    在招提邊,當?shù)厝藭钢鴿M池綻放的荷花說:“160多年前,張之洞經(jīng)常隨同父親到這里來觀荷賞荷。”

    游覽金星山,導游員會指著半山亭向游客介紹:“這就是張之洞11歲時一氣寫出《半山亭記》的地方!”

    參觀十八先生墓時,熟悉當?shù)貧v史的人們會猛然想起:為憑吊十八先生,張之洞也寫下過許多精彩的文字。

    可見,安龍與張之洞,已經(jīng)結下不解之緣。也可以這么說,張之洞作為一個事實上的安龍人,已經(jīng)被歷史牢牢地釘在黔西南安龍這塊土地上。

    張之洞從小喝的盤江水,吃的安龍糧,在安龍土地上接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一段教育。以后,他便沿著黔西南的山路走向外面的世界,走出一片錦繡前程——

    16歲回原籍參加順天府鄉(xiāng)試,考取第一名舉人;27歲入京會試及殿試,躋身一甲第三名進士(探花),隨即被授予翰林院編修。后來歷任山西巡撫、兩廣總督、湖廣總督,晚年擢升體仁閣大學士、軍機大臣、兼管學部大臣。在清末的政治舞臺上,他位高權重,聲名顯赫,與曾國蕃、左宗棠、李鴻章一起同為晚清四大名臣。

    在專家們的眼里,他是近代中國的實業(yè)巨頭,清末洋務派領袖,近代中國教育家。

    國內外的許多偉人和名人,對他也有很高的評價。

    孫中山先生說過:“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。”

    毛澤東這樣評價他:“提起中國民族工業(yè)……重工業(yè),不能忘記張之洞。”

    美國著名學者威廉·艾爾斯說:“在張之洞的一生中,中國教育的形態(tài)發(fā)生了根本性變化,對此,他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。”

    我們感到欣慰的是,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,恰恰是從黔西南州安龍這塊土地上走出去的。這樣,從安龍通往外界的一條長長的山路,如同一條臍帶,把他與黔西南這一母體連結起來。這也注定了張之洞與安龍這塊土地及這里的人民,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,一生無法割舍。

    尤其需要強調的是,張之洞隨父在安龍生活和苦讀的十余年(1841年到1852年),正是“盤江八屬”地區(qū)相對穩(wěn)定、平和的時期。也可以這樣說,他的少年時代,是在春風麗日、荷花飄香的環(huán)境中度過的。他聰慧好學,在安龍的土地上吮吸著知識的乳汁,暢聞著彌漫的荷香,感受著淳厚的鄉(xiāng)情,體察著民間的疾苦,預測著漸來的山雨……正是身邊開放的社會環(huán)境和廣泛的早期教育,形成了他不斷擴大的文化視野,造就了他“以天下為己任”的遠大抱負,影響了他未來的許多政治主張。從這一點看,是我們偏僻的不起眼的安龍,造就了中國的了不起的張之洞!  
 

 

半山亭邊的張之洞父子雕塑

 

    一代名知府 政績即教育     

    1837年(道光十七年)9月2日,張之洞在貴陽六洞橋邊呱呱墜地。

    1841年(道光二十一年),張锳調任興義知府。3歲多的張之洞拉著父親張锳的衣襟,爬山涉水來到興義府城安龍。

    張锳是直隸南皮人。1826年(道光六年)入黔,歷任清平、安化、貴筑、威寧等地知縣,后升任黎平府知府。他出身寒微,經(jīng)歷坎坷,頗知民間疾苦和政治流弊。在上述各地任職期間,廉潔剛正,治盜安民,積谷賑災,辦學育才,按《貴州通志》上的說法,為人“剛介鯁直,不阿上司,”可以說在清代的貴州,是堪比胡林翼的“一代名知府。”

    人們常說: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個老師。張锳是士子出身,出任興義知府后,特別講究“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”來到安龍十三年,盡心盡力地為當?shù)匕傩辙k了不少好事、實事。有這樣一位知府作父親,其有口皆碑的政績,對少年張之洞來說,自然是最好的、最直觀的教育。

    那么,張之洞從父親身上,看到和學到了什么呢?

    一是上任頭一年,重修興義府試院。張锳見舊試院遠在城外,破爛不堪,加上生童往來辛苦,便與府屬各州縣商議,就近擇地另建新試院。他自捐白銀1000兩,各地集資30800兩,組織工匠加快建設,第二年底便建成。新試院規(guī)模宏大,布局精巧,共有房舍209間,僅魁星閣后面兩側的號舍,就可坐千余人。不少外地官吏參觀后,贊不絕口,稱其“甲于天下。”

    二是高度關心教育,注重培養(yǎng)人才。新試院建成后,張锳又籌銀1500兩,擴建珠泉書院。還撥出一部分公田出租,用租金解決學生的燈火費、試卷費和教師聘用費,深受當?shù)匕傩辗Q贊。

    張锳為讀書人“添燈油勸學”的故事,也很讓人感動。相傳在道光年間的安龍城,每天夜里到了交更的時候,就有兩個差役從知府衙門中走出來,前面的一個提著燈籠,后面的一個挑著桐油簍,沿著大街小巷游走,只要見到哪戶人家亮著燈光,并有讀書聲,兩人便會停下來,高唱一聲:“府臺大人給相公添油啰!”等讀書人開門后,后面的一個差役便放下油簍,取出油筒,再從油簍中舀出清亮的桐油,倒進這個讀書人的燈盞里,并補上一句:“府臺大人祝相公讀書用功,獲取功名。”隨即又向另一戶亮著燈光、有讀書聲的人家走去。就這樣,每晚給安龍城里的讀書人添燈油,張锳前后堅持了13年,不管天晴下雨,夜夜如此。當?shù)匕傩斩贾,這是知府張锳對讀書人的厚愛、關照,于是更加發(fā)奮學習。這以后,安龍不斷有人參加府試、鄉(xiāng)試和會試,其中景其浚,在1852年(咸豐二年)還考中進士,先后充任順天鄉(xiāng)試同考官,陜甘、河南、安徽三地學政,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。

    三是修筑安龍城至南盤江邊坡腳的驛路。張锳見這條通往廣西的石路,險狹崎嶇,人馬難行,于是倡議捐銀2000余兩,雇工進行擴修。兩年后,道路建好,可直通廣州。

    四是捐俸銀1000余兩,增建義倉一座,解決倉儲不夠的難題,四年間儲備稻谷達2萬多石。

    五是見招堤年久失修,張锳帶領民眾,將大堤加高五尺。同時又擴建荷池,種植荷花,還籌資在金星山上新建一座半山亭。其實,早在張锳任興義知府的144年前,招堤就已存在,但僅僅是一項單純的水利設施,張锳帶人大面積種植荷花后,這里才真正形成一個風景區(qū)。“招堤十里荷花”勝景的打造,張锳功不可沒!

    六是改建“十八先生祠。”十八先生的高風亮節(jié),常為張锳所仰慕。為此,他決定改建“十八先生祠”,建成后,有祠門、敬業(yè)堂、流芳亭、懷清亭、享堂、正祠、多節(jié)亭、凈香池等,形成一組規(guī)模宏大的建筑群。

    七是嘔心瀝血十三年,主持纂修《興義府志》。張锳是一個責任感和使命感都極強的官員,出于對興義府屬各州縣的熱愛,他立志要為當?shù)厝肆粝乱徊磕玫贸鍪值闹緯。為?jié)省經(jīng)費,他不搞捐資,先發(fā)動各州縣士子名人廣征資料,查閱藏書上萬卷,采訪父老數(shù)百人。后又聘請江蘇學者朱逢甲、湖南著名修志家鄒漢勛前來協(xié)修,終將74卷、100余萬字的《興義府志》完成。不料后來無經(jīng)費了,張锳只好又捐出俸銀2000余兩付印成冊。他在該志序中寫道:“甚矣其難也,锳之心力瘁于此書矣!”可以告慰他的是,幾十年后,大學者梁啟超先生將值得稱道的清代方志列舉了104部,其中就包括《興義府志》。如此看來,《興義府志》也稱得上是一部全國名志了。

    “家父作楷模,兒輩盡效之。”張锳的以上政績,件件眾口稱道,是一種無聲的教育,影響著張之洞幼小的心靈,使他從小便知道:只有像父親那樣為百姓多辦好事、實事,自己今后才能無愧地走向外面的世界,去干出一番大事業(yè)! 
 

聲明: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(ldqxnw@163.com),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,謝謝!

推薦閱讀
廉潔普安  2024-09-17
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  2024-09-16
亮點黔西南  2024-09-20
黔西南日報  2024-09-19
普安縣融媒體中心  2024-09-21
黔西南日報  2024-09-19
黔西南州人民檢察院  2024-09-19
黔西南日報   2024-09-17
黔西南公安交警  2024-09-18
亮點黔西南  2024-09-22